1901年,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校长意外收到了一笔署名为“卡朋蒂埃”的慷慨捐赠——十万美元,同时附带一封信件。信中写道:“过去五十多年,我一点点从喝威士忌和抽烟草的花费中节省下这笔钱,如今随信奉上,诚心献给贵校,用于设立中国语言、文学、宗教和法律研究的系,并希望以‘丁龙汉学讲座’命名。此赠款无任何附加条件,唯独请求不公开我的姓名。然而,我保留未来追加捐赠的权利……”
卡朋蒂埃为何坚持要用“丁龙”的名字来命名这个讲座?丁龙究竟是谁?
丁龙,本名马万昌,后改名马进隆,出生于1857年的广东台山,文化水平有限,仅能简易读写。
他成长的青少年时期,正值中国内忧外患频发。边境战火连绵不断,日俄等列强虎视眈眈,清朝政府软弱无力,只知妥协退让。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,却最终失败,激化了民族和阶级矛盾,亿万民众生活困苦煎熬。
而与此同时,美国正处于经济快速腾飞期,农业、钢铁、石油等产业蓬勃发展,国力日益强盛。尤其是七十年代中期,美国兴建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,全长逾三千公里,工程浩大,投入巨大。于是大量华工被贩卖至海外,从事艰苦劳作。
年仅18岁的马进隆便于此时来到美国,英文名Deag Long,因发音简化,众人称他“丁龙”。
展开剩余87%最初,他在修筑铁路的劳工队伍中辛勤工作。因缘际会,美国富商卡朋蒂埃参与铁路建设,丁龙成为他的随从。
起初,丁龙在卡朋蒂埃的工厂工作,凭借踏实勤恳的态度赢得信任,随后被招为家中仆人,负责烹饪与日常事务。
卡朋蒂埃是美国一位传奇性人物。生于纽约北部小镇,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优异毕业,后赴旧金山执业律师。1849年,他在加州淘金热中首获财富,随后创办加州银行,任总裁。
他还开发了一片海滨地区,建造新城,设立学校、码头、防波堤及船坞,自任市长。此地即今奥克兰市。
卡朋蒂埃天资聪颖,思维敏捷,创造了无数奇迹,但性情暴躁,易怒成性。
某日,酒后他大发雷霆,赶走所有仆人,斥责丁龙:“你被解雇了,立刻离开!”
次日清醒后,他见屋内空空如也,顿感懊悔。无人备早饭,无人打扫房间,孤寂袭来。
正当他心情沉重时,丁龙端着热腾腾的早餐缓缓走入。
卡朋蒂埃惊讶问道:“你怎么没走?”
丁龙从容回应:“虽然您的脾气不好,但我相信您是个好人。中国古圣贤曾言‘受人之托,忠人之事’,既受您所托,我当尽职守,不轻言离去。”
这让卡朋蒂埃首次了解到两千多年前中国有孔子这位圣人,从此对中华文化生出好奇与敬意,对中国人产生了特殊的亲近感。
尽管丁龙书读不多,但他对孔孟思想的精髓心领神会。两人虽身份背景迥异,却因丁龙的宽厚朴实赢得卡朋蒂埃由衷敬佩。
从此,卡朋蒂埃将丁龙从仆人晋升为私人管家,信赖他打理家中大小事务。
丁龙的社会身份亦随时间变化。1890年美国人口普查中,他被列为卡朋蒂埃曼哈顿住所的“华人帮佣”;到1900年,身份已是卡朋蒂埃的“伙伴”,地位显著提升。
这种身份转变体现了二人关系的逐步亲密与信赖,堪称密友。
因丁龙,卡朋蒂埃对中国兴趣浓厚,曾携丁龙赴华经商,凭借其独特商业眼光,生意兴隆,收益丰厚。
卡朋蒂埃对丁龙尊敬有加,两人一同返回美国时,他为丁龙订头等舱,引起其他乘客抗议,要求将丁龙降至仆人舱位。
卡朋蒂埃坚决拒绝,公开宣称丁龙非仆人,而是一位著名哲学家,他本人只是丁龙的秘书。
乘客们起初半信半疑,但见卡朋蒂埃对丁龙的真诚尊敬,顿时转为敬畏,纷纷停止争执。
卡朋蒂埃多次前往广东,向广州岭南学校医学院捐赠2.5万美元,用于购买宾夕法尼亚大学在校内建造的建筑,后来改称“卡朋蒂埃堂”。
由于丁龙,卡朋蒂埃对中国摒弃美国普遍存在的偏见。1918年2月3日《锡拉丘兹先驱报》曾称:“卡朋蒂埃将军曾在中国多年,归国后怀着深厚敬意,积极抨击高加索人的缺点,赞扬东方人的优点。”
卡朋蒂埃虽有缺点,却慧眼识人,能识别忠诚之人。正因他的赏识,丁龙才能在美国安稳幸福度过多年。
随着年龄增长,丁龙决定退休。卡朋蒂埃问他:“你忠心耿耿侍奉多年,有何所求?”
丁龙摇头表示无需回报,但卡朋蒂埃仍坚持探问。
最终丁龙吐露心声:不求财富或地位,只愿将毕生积蓄捐给哥伦比亚大学,设立汉学系。
他存款共约1.2万美元,皆是节衣缩食省下。此数虽不多,足以代表一个中产家庭的积蓄。
丁龙只是一位平凡的中国移民,远离故土多年,心却永系中华。
十九世纪后期美国频繁爆发排华浪潮,令他痛惜祖国的积贫积弱。外界只见中国落后,却不识五千年灿烂文化与优良传统。
他相信,唯有让美国及更多外国人深入了解中国文化,才能令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昂首挺胸。
他的构想便是在美国名校设立汉学系,传播汉文化。
卡朋蒂埃虽感意外,却鼎力支持。
他即刻向母校哥伦比亚大学寄出支票,附上一张纸条,是丁龙写给校长的简短留言:“先生,敬赠1.2万美元,用于贵校汉学研究——丁龙,一个中国人。”
学校通常欢迎捐赠,但这笔钱最初却被拒绝。
原因很简单:该款项指定用于设立汉学系,金额太小远不足以建系;同时,美国当时等级森严,排华情绪浓厚,顶级大学怎会接受身份低微的华工捐助?
这一困境让卡朋蒂埃震惊,却不气馁,他积极奔走,四处呼吁。终于在1901年,哥伦比亚大学接纳了丁龙的捐款。
卡朋蒂埃本人也向哥大捐款十万美元,之后多次追加,累计达27.5万美元,全数用于汉学系的创建。
清政府得知丁龙捐款消息,慈禧太后也捐赠了5000余册书籍,价值约7000美元;李鸿章及驻美使节伍廷芳等也相继捐赠钱物。
哥大曾计划以卡朋蒂埃、李鸿章、伍廷芳甚至清廷名义命名该讲座,但被卡朋蒂埃坚决拒绝,他坚持使用“丁龙”名字,甚至扬言若不接受该命名,将撤回全部捐赠。
他见校方犹豫,写信严正声明:“丁龙的身份无可置疑,他非神话,而是真实存在的人。若说我遇过那些出身卑微却生性高贵的绅士,他当属其中典范。”
他高度评价丁龙人格:“丁龙如同苏格拉底,虽为异教徒,却人格完美,忠诚勇敢,温和警醒,仁厚诚信。他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产物,兼具儒教佛教信仰,拥有清教徒操守和基督徒品格。”
正是卡朋蒂埃,让美国人记住了丁龙这个名字。他不仅是丁龙的朋友,更希望丁龙长伴左右。
然而随着排华运动日益激烈,丁龙已无法继续在美生活。1905年,他不得不返回中国。
卡朋蒂埃为此悲痛不已,数月后在《哥伦比亚季刊》撰文:“他本该在这片自由土地安家立业,为子女教育自豪,却无故被剥夺定居权利,被当权者滥用特权驱逐。此特权常用以对付流浪者、杀人犯和难民,岂容正直之人承受?”
无论卡朋蒂埃多么痛惜愤怒,丁龙终究离去。归国后的他依旧低调简朴,迅速融入人海,仿佛未曾存在过。
然而,历史从不遗忘那些有贡献之人。百年后,丁龙的故事被重新发掘,受到尊敬与纪念。
哥伦比亚大学副校长保罗曾言:“Dean Lung既非学者,非将军,亦非要人,只是第一代美国华人移民之一。他捐款不多,却贡献了视野与理想。我们机构的意义正是于当今充满冲突的世界中,建立理解与对话的桥梁。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并表彰这类视野与个人,肯定其贡献,让世人铭记Dean Lung的名字。”
文 | 初酿
发布于:天津市